合同诈骗罪是指以虚假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手段,欺骗他人订立或者变更合同,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行为。合同诈骗罪是我国刑法体系中的一种经济犯罪,严重危害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破坏了经济秩序。在上海这样一个经济中心城市,合同诈骗案件的数量和复杂程度非常高,对于辩护律师和公诉人来说,界定和定罪标准非常重要。上海合同诈骗罪律师就来讲讲有关的内容是怎样的。
一、合同诈骗罪的界定
合同诈骗罪是指以虚假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手段,欺骗他人订立或者变更合同,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行为。该罪行为分两个阶段,即欺骗和非法占有。欺骗行为是指以虚假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方式,让被害人在订立或者变更合同时产生误解或者错觉。非法占有行为是指以欺骗行为为前提,通过非法手段占有被害人的财物或者其他合法权益。同时,合同诈骗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即犯罪人具有故意行为。
二、合同诈骗罪的定罪标准
欺骗的行为要素合同诈骗罪的欺骗行为要素是虚假或者隐瞒重要事实。被害人在签订或者变更合同时对虚假或者重要事实的误解或者错觉是导致被害人损失的根本原因。因此,法律界定了欺骗行为的具体要素,即虚假或者隐瞒重要事实。
非法占有的行为要素合同诈骗罪的非法占有行为要素是以欺骗行为为前提的非法占有行为。非法占有行为是指以欺骗行为为前提,通过非法手段占有被害人的财物或者其他合法权益。因此,法律界定了非法占有行为的具体要素,即以欺骗行为为前提的非法占有行为。
定罪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一十六条规定:“以欺骗方法非法占有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因此,合同诈骗罪的定罪标准在于两个方面:欺骗方法和数额大小。
欺骗方法指的是被告人使用的非法手段或者虚假信息来欺骗受害人达到骗取财物的目的。这里的欺骗方法可以是虚构的事实、假冒的身份、虚构的资格等等,只要是虚假信息或者非法手段即可构成合同诈骗罪。
数额大小则是判断合同诈骗罪与其他财产犯罪的重要标准之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合同诈骗罪数额较大是指骗取的财物达到三万元以上,而数额巨大则是指骗取的财物达到五十万元以上。同时,如果在欺骗过程中使用了暴力或者威胁等手段,或者造成了受害人的严重损失,也会被认定为有其他严重情节,定罪标准则会更高。
三、上海相关案例分析
下面以近年来发生在上海的两起合同诈骗案例来进行分析:
案例一:
2019年,上海市公安机关破获了一起以非法集资为手段的合同诈骗案。犯罪嫌疑人公司以投资、股权合作等名义,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非法吸收资金,骗取资金数额高达数亿元。该公司负责人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同时处罚金人民币800万元。
案例二:
2020年,上海市公安机关破获了一起以仿冒中介公司为手段的合同诈骗案。犯罪嫌疑人通过在网上发布虚假租房信息,骗取租客租房押金并拒不归还。该案涉案金额达数十万元,犯罪嫌疑人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同时处罚金人民币30万元。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在定罪标准方面,合同诈骗罪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在定罪标准方面,合同诈骗罪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一是主观方面,即犯罪人有故意实施行为的主观故意,要求犯罪人的行为是有意的,即犯罪人明知是虚假的,仍然采取了欺诈手段,实施了骗取财物的行为。
二是客观方面,即骗取他人财物的行为已经实施完毕,要求犯罪人已经通过虚假的方式获取了他人的财物,并且已经实现了自己的故意目的。
在定罪标准的具体适用上,应当考虑到犯罪人的主观恶性和实际造成的社会危害程度,以及犯罪人对被害人的经济损失所造成的影响程度等因素,从而依法进行判决。
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合同诈骗罪的定罪标准是一个相对较为严格的标准,因此在适用上需要更加谨慎和慎重,确保犯罪人的罪行得到公正和合理的判决。
四、上海地区合同诈骗罪案例
以下是近年来在上海地区发生的一些合同诈骗罪案例:
案例1:某公司负责人虚假陈述,骗取银行贷款200万,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案例2:某公司员工伪造合同文件,骗取他人货款50万元,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半。
案例3:某公司经理利用虚假的商业合同,骗取公司合作伙伴货款300万元,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
以上案例都是在犯罪人通过虚假的合同和陈述方式,骗取他人的财物,并获得不当利益,构成合同诈骗罪的情况。
上海合同诈骗罪律师提醒大家,合同诈骗罪是一种严重的经济犯罪行为,对社会和个人的经济利益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伤害。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防范此类犯罪行为的发生,特别是在签订合同时,应当仔细阅读并核实合同的真实。
上海合同诈骗罪律师:什么样的合 | 上海合同诈骗罪律师来讲讲如何防 |
商人必看:上海合同诈骗罪律师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