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刑事法领域,还是在行政法领域,企业通过建立一个有效的合规管理制度体系,可以充分发挥“隔离带”和“防火墙”的作用,成功地将企业社会责任与员工进行责任、客户服务责任、第三方商业合作伙伴的责任能力以及被并购公司企业的责任,加以切割和分离,成为我国企业免除行政法律责任和刑事责任的依据。下面对此问题作出简要分析。松江刑事律师为您讲解一下有关的问题。
在企业责任与员工责任的关系上,很多国家都确立了严格责任制度,根据员工实施违法或者犯罪行为的事实,来推定企业承担无过错责任。英国2010年在《反贿赂法》中确立的“商业组织预防贿赂失职罪”,就属于一种企业因员工犯罪行为而承担严格责任的罪名。
我国《刑法》确立的“拒不履行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也包含着企业因员工犯罪行为而承担严格责任的因素。在上述严格责任适用情形下,企业建立合规管理体系,就可以成为企业提出无责任抗辩的事由,可以产生推翻严格责任的效果。
那么,企业究竟根据合规管理体系的哪些方面来进行这种责任的切割呢?首先,企业为预防特定合规风险,颁布了专项合规政策和员工行为准则,明确告知了员工行为的边界范围,对那些违法违规行为提出了明确的禁止性要求,并建立了惩戒性制度。
其次,企业为预防合规风险,需要对员工或高管进行合规培训,这种培训既包括定期的常规培训,也包括针对重点高危员工进行的专项培训。企业假如进行过这种培训,留存着培训记录,出具了员工签署的承诺函,那么,就足以证明企业尽到了对员工的提醒、教育和沟通义务,既没有鼓励或者放纵员工的犯罪行为,也没有在阻止员工违反法律法规方面存在失职行为。
再次,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企业对于员工的行为假如建立了实时合规监控措施,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合规监控体系,存在着自下而上的合规报告机制,实施了违规行为的举报制度,那么,这足以说明,企业对于员工的违法违规行为建立了预警机制。
最后,在违规行为发生后,企业对于员工的违规行为进行及时的内部调查,必要时针对违规员工启动专门的反舞弊调查,对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员工进行及时的惩戒,并适时进行制度整改,弥补合规体系的漏洞,这也足以说明,企业在配合监管调查以及应对违规行为方面,采取了积极有效的补救措施。
在企业社会责任与客户责任的关系上,一个能够有效地合规管理理论体系发展可以充分发挥重要责任切割的作用。尤其是在金融研究领域,企业不建立反洗钱合规体系,就有可能就是因为这些客户信息实施了违法犯罪问题行为,将通过腐败、恐怖主义、诈骗等方式所获得的财富纳入中国金融市场业务的处理能力范围,并因此需要承担洗钱、掩饰或隐瞒犯罪所得的法律环境责任。
为避免这方面的合规风险,金融公司企业文化就需要我们建立主要针对不同客户的合规风险资产评估工作机制,尤其是对于实施目标客户尽职调查报告制度,对客户的背景、经营财务状况、遵守相关法规建设情况、违反记录等展开全方位的背景调查。在上述前提下,金融行业企业还应对客户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展开实时监控。
松江刑事律师提醒大家,以上合规管理体制机制可以对客户所带来的合规风险因素进行学习必要的防范,通过合规管理将企业的法律政策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并在客户确实存在违法犯罪行为时,实现经济有效的责任切割,避免合规风险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