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髦的科技概念成了某些人手中敛财的大旗。近日,上海警方侦破一起以区块链、虚拟货币为名的巨额集资诈骗案,涉案金额3亿余元。上海经济犯罪律师调查发现,当前区块链产业非常火爆,许多投机者甚至上市公司都来“蹭热点”。投资者需要擦亮眼睛,行业急需去伪存真,回归应用。上海经济犯罪律师就来为您讲解一些相关的情况。
一、“区块链”成敛财旗号,集资进行诈骗犯罪金额超3亿元
记者从上海市公安局南山分局了解到,今年3月底,当地警方破获了一起巨额融资诈骗案,数千名投资者被骗到3.07亿元资金。在本案中,上海浦银区块链集团有限公司涉案的正是在“区块链+藏茶”模式下发行的虚拟货币公共存款。
2017年6月,上海市南山区警方接到公众举报,称上海市濮阴区块链集团有限公司存在非法集资行为,数千人购买该公司发行的虚拟货币普洱(后更名为普洱银) ,然后将其投资于泡沫。南山警方立即成立专案组展开调查。
警方在调查中发现,该公司通过网络、社交软件等平台对外宣称,其公司发行的“普银币”是一种以大量藏茶作为抵押物的虚拟货币。投资者持有的每一枚普银币都有等值的实物藏茶作为抵押,投资者可以在虚拟交易平台“聚银网”上买卖普银币,赚取差价。
然而,警方侦查人员发现,其买卖市场价格的变动系该公司可以使用企业投资人的投资款进行一个幕后工作操作,并一度将“普银币”的价格从0.5元拉升至10元,而该公司则通过“趣钱网”P2P平台以及非法吸收社会公众提供资金。
quot;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该公司在新闻发布会上承诺,将投资者持有的"普通银币"分拆两次,并将投资者持有的"普通银币"价值提高100倍。并声称补充更多的藏茶作为支持。处理此案的南山公安局警方表示,事实上,该公司只储存了少量茶叶。为了隐藏自己的眼睛,公司聘请了“交易员”在前期提高资金的价格,让投资者可以尝到一些甜头。当大量投资者进入市场时,该公司通过恶意操纵“普通银币”价格走势继续套现,导致投资者手中的“普通银币”一文不值。
今年3月28日,南山区警方逮捕了潘、熊等犯罪嫌疑人,并继续潜逃其他犯罪嫌疑人,追回赃款,为受害者最大限度地追回损失。
“区块链”也正在成为一些传销的“热门目标”。今年4月,Xi警方破获了一起以“区块链”为概念的特大网络传销案,涉案金额8600多万元。在一些案件中,不法分子以“区块链”为幌子发展会员并下线,不仅给受害人造成财产损失,也给“区块链”的正常研究和应用带来负面影响。这也可以说是区块链敛财的第二大招数。
二、部分企业上市管理公司谈“链爱”,投资者需擦亮自己双眼
据记者调查,在一些极端情况下,区块链已经成为集资、欺诈、传销的旗帜,今年更多的是“搭便车”投机者利用这一时尚理念在水里钓鱼,抓住热点。一些上市公司披露了关于区块链的“挤成一团的公告”,谈论了“链爱”,投资者需要擦亮眼睛。
今年1月11日,主营业务为中南地区建设的房地产公司,宣布了自己与区块链的跨境“连锁”,披露了公司投资区块链项目的进展情况。两个不相干的行业“连锁爱好”很快引起了监管部门的警惕,随后中南部建设审核暂停。
1月15日,中南建设对上述不完整的信息披露进行了补丁,对多项内容进行了补充和更正,包括出资比例、工程进度、行业地位等。公司补充公告称,目前区块链技术的产业应用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还受到应用场景、传统理念、资源以及进一步技术研发的影响,在部分行业成功应用存在重大不确定风险。
与此同时,中南建设进行补充公告还表示,公司企业主营业务为房地产市场开发,区块链项目风险投资处于一个研究方法探索阶段,尚未形成收益,预计2018年度及未来一段时间也不会对公司生产经营管理成果、财务信息数据构成重大问题影响。
针对公司建设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准确、不完整的违规行为,上海证券交易所随后向公司发出监管函,要求公司及全体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吸取教训。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及时、真实、准确、完整地履行信息披露义务,防范此类事件的发生。
据上海证券交易所有关负责人介绍,自去年以来,上海已有三十家公司披露了区块链概念的相关信息,其中少数上市公司实际投资,但投资额普遍不高,其余都停留在初期阶段,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公司以热点概念炒股意图明显。
三、工业界迫切需要去伪存真,回归应用
区块链的投资企业价值究竟有多大?一些相关业内专业人士对此我们保持一个谨慎的态度,认为要区分“链圈”与“币圈”,不少“链圈”创业者关注中国区块链应用技术研发,而“币圈”若与虚拟世界货币发展相联系,投资者则需要更加谨慎对待。
在“连锁”应用中,互联网公司、金融机构已开始力行。近日,前海伟中银行与广州仲裁委员会共同保存了区块链上的贷款合同要素。如遇贷款逾期等纠纷,仲裁机构可根据预先存储的区块链信息快速、准确地进行仲裁。2018年2月,广州仲裁委员会做出首份基于区块链的不良贷款仲裁决议。
上海市互联网金融协会秘书长曾光表示: “在一定程度上,货币圈存在泡沫,甚至集资诈骗。”区块链技术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现有的信任机制,是否不可替代还有待观察。
据专家介绍,近期,“区块链”诈骗案件频发,不法分子往往以“投资周期短、收益高、风险低”为借口,骗取用户信任,诱导用户转账投资。同时,他们往往隐藏网站域名和联系方式,让受骗者无法核实公司资质,从而轻信诈骗套路。
面对一个潜在的诈骗危机,市民对于如何有效避免上当受骗?上海经济犯罪律师建议,一方面应客观需要理性看待区块链的价值,不要相信“天花乱坠”的承诺,尤其要避免出现盲目进行投资;另一个重要方面,遇到“区块链”相关的投资建设项目时,不要轻易向个人金融账户转账,务必通过建立官方渠道可以验证其公司管理信息,以防陷入一种投资骗局。
上海经济犯罪律师视角:国家信息 | 上海经济犯罪律师视角:科幻世界 |
上海经济犯罪律师解读:王雪峰受 | 上海经济犯罪律师解读:2024年常见 |
上海经济犯罪律师解读:2024年经济 | 入室抢劫被发现后殴打房屋主人如 |